漢‧金匱要略
大黃三兩,附子炮三枚,細辛二兩
溫裏散寒,通便止痛
腹痛便秘,脅下偏痛,發熱,手足厥逆,舌苔白膩,脈弦緊
急腹症,慢性結腸炎,十二指腸球部潰瘍,腎功能衰竭,慢性腎功能不全,慢性盆腔炎
少陰病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以治太陽少陰之二感。此治脅下偏痛,發熱,脈緊,變表法為下法,立大黃附子湯,以治寒從上下之瘕積,賴附子把守鎮陽,不隨汗下亡脫。
陰寒成聚,偏著一處,雖有發熱,亦是陽氣被鬱所致。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,非下不能去其積,故以附子、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,而後用大黃得以行其積也。
本方所治之脅下偏痛,是包括脅腹而言。脅腹疼痛,其脈緊弦,乃是寒凝之證。良由素質陽虛,寒邪由經傳裏所致。《素問.舉痛論》曰: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故卒然而痛。寒邪內結,陽虛失運,則大便秘結不行。症有發熱,但脈不浮而緊弦,則知在經之寒邪未以,在裏之寒實已成。然發熱一症,並非必見之症,《脈經》引此文無發熱二字。既成寒結,治應溫通並用,正如尤氏所說:非溫不能已其寒,非下不能去其結。方中重用大熱之附子為君藥,取其溫裏助陽,而袪寒邪;臣以大黃泄下通便,而開秘結,大黃雖系苦寒之品,但與大量附子配伍,則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,二藥合用,組成溫下之劑,此乃仲景開溫下法之先河。方中之細辛,取其溫經散寒。綜合全方,是以溫裏助陽為主,同時使在裏之寒積得下,在經之寒邪得散。適用於素體陽虛,外寒由經傳裏,寒實內結之證。